为进一步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深化理论学习感悟,11月11-12日,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组织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科技园公司、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四个单位的党员前往河南安阳红旗渠干部学院开展主题党日研学活动。

实践研学沿着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0月考察河南安阳的足迹展开,11月11日上午参观红旗渠纪念馆和分水闸,观看纪录片《红旗渠》。党员们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一起重温了那段“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奋斗岁月。1960年至1969年,10万林县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在太行山上建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引入漳河水,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一张张“战太行”的照片,一份份“立民心”的公文,散发着那段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树起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大家感动并震撼于林县儿女在那样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下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形成了引、蓄、灌、提相结合的水利网,表示新时代在物质条件好起来的日子更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11月11日下午,党员同志们实地探访红旗渠。“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林县人民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浇灌几十万亩良田的水利工程,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旗渠精神。大家走在半个世纪前完工的红旗渠边,山壁上的一幅幅题字“劈开太行山”“青年洞”“山碑”,一座座英雄人物浮雕、一幕幕修渠场景次第呈现,大家仿佛看到那些战天斗地的剪影;站在太行山腰的青年洞前,与英雄隔空对话,感悟到先辈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11月12日上午,大家观看了记录片《巍峨山碑—杨贵篇》,更加深入了解当时林县原县委书记杨贵如何带领林县儿女克服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步步推进建设红旗渠的艰辛过程。深深感动于一位老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情怀与使命,“苦干还是苦熬”“事情确定好就抓紧干,不抓紧干可能就干不成了”“一切为了人民,自己不重要”,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时不我待,实干兴邦。
随后,大家赴中国文字博物馆和安阳殷墟博物苑参观学习。中国文字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的目前国内唯一的以汉字为主题的博物馆,是中华汉字文化的科普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家仔细聆听讲解,观察从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演变历史,真正感悟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符号,是支撑中华文化永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敬惜汉字,永葆汉字文化活力,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在殷墟博物苑,从甲骨文、青铜器、古车马等一件件文物中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勾勒文明发展脉络,大家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本次研学活动,党总支精心组织策划,党员干部踊跃参与。党员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认真听、仔细看、用心悟,重温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对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纷纷表示,今后将立足工作岗位,当好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坚定理想信念,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真学促成长,以实干促发展,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精神力量,用实际行动推动本单位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